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理论分享    【理论分享】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

【理论分享】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

创建时间:2021-10-07 09:33
浏览量:0

    建构游戏指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筑、构造的活动。它对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受到幼儿园的普遍欢迎。对建构游戏开展研究,旨在帮助教师获得创设游戏支持性环境、观察并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有效指导儿童游戏的经验和能力,从而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立体式路径设计一为建构游戏构筑织体

    所谓立体式路径设计,即综合考量游戏时间、空间、材料和组织四大要素。时空路径为游戏开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保障,从而极大提高幼儿园场地的使用频率。依据建构游戏的特质及材料的形态,我们提出了自由建构、情境建构、主题建构三种取向的组织路径。整体而言,立体式路径设计应凸显“适切、互补”的特色,其中“适切”指空间与材料、材料与建构方式适切:“互补”指不同路径之间互为补充。

    (一)时空路径设计,交错互补

     独创性地设计了三条游戏路径:班级区角建构、工作坊建构、户外建构。其中,区角建构与班级其他区角并存,以投放小型建构材料为主。除集体教学时间以外,儿童均可自主进区游戏,呈现“随机性”;工作坊建构是指在幼儿园的功能室进行建构游戏活动。通常每周两次,参与游戏的中大班孩子(混龄)通过海报自由报名获得机会;户外建构指利用幼儿园宽阔的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建构游戏活动,通常亦是每周两次,中大班混龄,与班级区角、功能室以相对小型建构材料为主不同,户外建构区材料以大型纸箱、水管、轻质砖、竹管、啤酒桶等为主。户外建构的游戏方式比较灵活,既可以是儿童的个人自主游戏,亦可是三两结伴的联合游戏,还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推进的合作游戏,由此呈现出游戏实施的“多元性”。

    (二)组织路径设计,科学优化.

    依据不同游戏需求,我们提出了自由建构、主题建构、情境建构三种组织路径。其中,自由建构指没有固定要求的随性建构,儿童自主确立建构内容、自主选择材料与同伴、自主进行表达。自由建构.可发生在任意年龄段。通常,班级区角建构和户外建构中会用到该种模式;主题建构指有明确的建构主题,幼儿在游戏前需要事先做主题协商、工作计划,是一种有共同目的指向性的游戏活动。主题建构的模式适宜在中大班展开。情境建构指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之后展开的建构活动。如中二班师幼共同创设“小红帽”的故事场景,有山、有河、有树、有兽。孩子们在建构中就需遇山绕路(弯曲排列)、遇水架桥(架空) 遇兽造笼(围合)。情境建构模式适宜在小中班区角展开,呈现的是“趣味性”和“故事性”。

    二、聚焦式环境规划一 为建构游戏提供保障

    我们聚焦游戏区异质功能定位,独辟“三区联动”一“ 辎重处”“主阵地”“点将台”,使建构游戏的区划更清晰、实用。

    (一)辎重处

    所谓辎重处即材料区,根据材料在建构游戏中的不同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主体材料区、辅助材料区和材料加油站。主体材料一般为建构占比最多的材料,辅助材料则是用于支持幼儿建构的其他材料,材料加油站则投放便于儿童进行表征的其他材料。

    (二)主阵地

    所谓主阵地即建构区,供幼儿建构的区域。建构区的设置应从游戏人数、人均面积等因素考虑其合理面积,是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主要阵地,幼儿通过建构活动进行表达、表现。

    (三)点将台

    所谓点将台是对幼儿作品进行记录的主要区域,通过展示柜和展示架呈现作品实体,供大家欣赏参观;通过展示墙呈现作品照片,供幼儿交流;通过展示牌和展示贴呈现作者信息,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三、进阶式策略支持一为建构游戏助力

    建构游戏中的支持是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影响幼儿游戏的情况下采取的介入策略,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解读和对游戏的认知。在课题实践中,我们根据游戏的行进走向,将幼儿游戏过程分成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阶段,在大量观察案例的基础上,提炼了“三进阶十六大”支持策略。

    (一)“前”支持引发兴趣

    首先,在进入建构活动区之前,教师应要求幼儿先对材料进行试玩,通过试玩后讨论此区域应该注意些什么,包括入区人数、材料的运用、如何避免受伤等。提出的规则经大家同意后,教师和幼儿一起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把规则张贴在建构区,以此增强环境中的自治因素。其次,各个区角应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展示版块,以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如在“纸牌乐翻天”建构区,教师可以创设墙饰“纸牌擂台”,将网上搜索的纸牌建构作品,根据其建构水平的难易程度分成三个星级,鼓励幼儿来挑战不同星级的作品内容,并通过记录表记录幼儿的挑战时间、挑战者、挑战情况(成功1失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模型、玩具、建筑物的图片、绘本等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在头脑中储备表象,拓展建构经验。

    (二)“中”支持驱动思维

    游戏支持不等同于“教”,而是通过多种策略助推幼儿的游戏。国“中”支持的主要手段有情境体验策略、支架运用策略、平行示范策略、角色体验策略、试误体验策略、语言支持策略等,下面以情境体验策略和支架运用策略为例加以说明。

         1.情境体验策略。

    情境体验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境模式中进行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产生共鸣,揭示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分歧,并激发幼儿后续建构行为的支持策略。如在“划龙舟”的建构主题中,幼儿用竹子建构了龙舟,模拟划龙舟的情景,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划龙舟。在体验中幼儿发现龙舟的船身太小,只能容下一两名幼儿,于是孩子们开始调整,重新对船身进行了规划,让船身能容纳更多的人,使得游戏更好玩。

         2.支架运用策略。

    支架即鹰架,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当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无法解决当前问题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建构游戏中主要运用的支架策略有材料支架、道具支架、图示支架等。以材料支架为例,中班孩子在建构“肯德基”游戏时,预期目标是搭建可以容纳十多个孩子同时用餐的餐厅,但由于中班的孩子对空间距离缺乏经验,加之没有较为准确的估计能力,所以搭建出来的餐厅总是太小。于是,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张非常大的纸板,幼儿通过将纸板移动至场地中间,沿着大纸板开始建构围墙,等全部围合好之后,将纸板撤离,由此搭建出了足够大的餐厅。材料支架策略适用于幼儿有明确的建构指向,但无法在建构初期完成准确预计的情形,通过给予支架一运用支架一撤离支 架,教师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建构任务。

    (三)“后”支持促成反思

    游戏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游戏评价方面,我们探索的主要评价方法有清单式评价、反映式清单、问题式评价、作品分析式评价和轨迹式评价等。如轨迹式评价是以图文结合、持续记录的方式展现幼儿整个的建构过程,由此不仅能看到孩子不断调整建构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学习不断调整支持方案,促使孩子提升建构能力。建构活动后客观有效的评价,对推动幼儿建构活动深入开展以及建构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幼儿良好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值得关注的是,建构游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幼儿甚至家长都应是评价者,共同促进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提升。

栏目导航